•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励进幕小】《励进百分·止于至善》第三季·悦读遇见童心·第4期

浏览数量:6     作者:俞蕾     发布时间: 2020-03-27      来源:本站

本期分享人

南京市幕府山庄小学 俞蕾

南京市幕府山庄小学始建于2000年,是一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省实验小学。毗邻浩荡大江,背倚苍郁秀山。学校践行行知教育思想,坚持“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 励学敏行 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确立了“励进”教育特色,提出了“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给童年留下温暖的记忆”的办学主张,明晰了“用思想引领发展;用文化浸润校园;用精神凝聚力量;用智慧成就品质”的办学路径,坚守儿童立场,追求教育本真,积极倡导人人都做“励进小先生”,“每天进步一点点”,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2018年10月18日,幕府山庄小学青年教师“励进百分”俱乐部正式成立。目前,俱乐部共34位成员。俱乐部的活动宗旨是提高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丰富青年教师业余文化生活。俱乐部活动形式是“励进百分论坛”,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每次活动时间100分钟。活动目标是“百分百!”,活动追求是“向上,至美!”,俱乐部口号是“动起来,有你有我更精彩!”。


本期分享人——俞蕾

她与孩子们的共读书目是苏格兰小说家詹姆斯·马修·巴利的作品《彼得·潘》。

好书看点

《彼得·潘》是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创作的长篇小说,该故事原本为舞台剧,作者将剧本小说化,于1911年首次在英美出版,原名《彼得·潘与温迪》。

小说讲述一个会飞的淘气小男孩彼得·潘和他在永无岛的冒险故事。“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无人不知的人物,象征着永恒的童年和永无止境的探险精神。

且听师说

《彼得·潘》是一部幻想童话,故事主要发生的地点永无岛,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幻境,彼得·潘会飞,而且永远长不大,还有小仙女叮叮铃,这些都体现着这部童话的幻想性。当然这部童话也有真实的人,比如说温迪和她弟弟们,而温迪们是被彼得·潘描述的永无岛吸引。而温迪是主动要求彼得·潘带他们进人永无岛的。就在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会飞的男孩彼得·潘飞到了他们的窗前,说要教会他们飞翔,带他们去一个充满冒险的地方。温迪、约翰和米高高兴极了,于是,他们很快就跟着彼得·潘学会了飞,而且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海岛—永无岛。温迪有些关于成长的困惑,在永无岛上经历各种冒险的同时渐渐明白什么是爱情、友情和亲情,渐渐明白成长的意义。当然还有不愿长大的彼得·潘,虽然彼得最后没有长大,但是在经历了和温迪的种种冒险之后他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其实已经有所成长。

但人永远拒绝不了长大。当你不是一个孩子时,你就会失去了你的想象力,你的身躯会变得日益沉重,一些美好单纯的东西会渐渐被忘却,只剩下世俗的纷扰。永远不要长大,这是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每一个孩提时拥抱过童话的人心底都曾存在过一个彼得·潘,可是他最终会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从你的心中淡去,小说体现了成长的无奈和一种人生的必然。

《彼得·潘》这部作品事实上是成人怀恋美好童年的一个神话。一方面,它用生动、明快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至真至纯的儿童世界,让人看到了处于人生源头的童年是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作者又满怀遗憾和无奈地暗示:童年虽美好,却无法挽留,人终究要长大步入堕落的成人世界。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人类不仅失掉了童年和童真,同时也是个性受到压抑和人性被扭曲的过程。而彼得·潘的存在,说明人类有着周而复始、永存不灭的童年和童心,这份童心让人们心旷神怡、遐思无限,忘却成人世界的喧嚣浮华,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幕童佳话

《虚无岛上炼真金》

虽然我读完《彼得.潘》这本书已经许多天了,但我的心情仍然像澎湃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彼得.潘》一书讲的是一个名叫温迪的小女孩,跟随着彼得.潘来到了虚无岛,在虚无岛上大家一起快乐的玩耍、生活,期间发生的种种离奇的趣事。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彼得.潘与作恶多端、凶残无比的胡克搏斗的那一幕。彼得.潘宁愿自己被船长捉住,也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温迪被胡克杀害,他和胡克船长经过激烈地战斗,安全地救出温迪她们。

在随后不断爆发的几次战斗中,彼得.潘总能大显身手,多次化险为夷,终于把胡克船长打落到了海里,被鳄鱼吃掉,赢得了最终胜利。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他们的每段经历都让我回味无穷。我真想和彼得.潘他们一起去冒险,去飞往虚无岛,战胜遇到的一切困难,打败胡克船长,一起开启这段奇妙的旅程!

《彼得.潘》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彼得.潘有着侠义、乐观、勇于探索的自主精神和舍己为人、敢于斗争、保护弱小的伟大品质,这些都值得我去学习,同时也让我懂得面对困难,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2)班悦读小先生  赵子涵

《让梦想飞起来》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英国剧作家詹姆斯·巴里写的《彼得·潘》这本书。它讲述了温迪、约翰和迈克尔姐弟三人在彼得·潘的带领下,在虚无岛上的生活经历。

在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先看了导读。了解到,在1866年,一个小男孩死了哥哥,哥哥死于一次滑冰事故。而那个小男孩就是长大了的詹姆斯·巴里,他死去的哥哥在他心中成为了一个长不大的男孩形象,也就是本书主人公彼得·潘的原形。

这本书中,有几个品质值得一提,第一个是友爱,它主要体现在彼得身上。在温迪刚到虚无岛时,被嘟嘟的箭射伤了,他不仅悉心照顾她,还怕移动她会使她的病加重,就让大家围着温迪盖起了一幢房子。这就体现了彼得细心友爱的品质。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也处处都有友爱: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可以请教同学,可以得到细心的讲解;有同学有伤心事时好多同学会上前安慰……在班上甚至有这样的情景:一个同学向老师报告说钢笔没水了,老师还没发话呢,就会有同学立即抄起自己备用的钢笔,窜到那位同学桌前把钢笔给他用。我们的友爱真是无处不在。

还有几个很接近的品质,不仅是彼得,在温迪、约翰和迈克尔,甚至嘟嘟、尖尖几个身上也有这样的品质。那就是天真、快乐、没心没肺。为什么说它们很接近?因为它们都是人在小时候的品质。书中说,只有快乐、天真、没心没肺的人才会飞。温迪他们在去虚无岛和在岛上生活的时候都是会飞。在他们回家后过了一段日子就不会飞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慢慢长大了,不再天真、快乐没心没肺了。飞可以说是孩子们的梦想,大家都想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可是现实中我们就算有仙子粉也飞不起来吧。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儿童的世界是美好的,天真、快乐、没心没肺的童真是孩子们的翅膀。就像现在的我,虽然没有翅膀,但我的思绪有时就像插上了翅膀,会飞到爸爸妈妈无法了解的世界中去。

读完书后,我的脑海里不禁冒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人们不相信有彼得·潘的存在?就连温迪长大后也开始怀疑彼得·潘的存在。难道是人们长大后对小时候深信不疑的东西失去了新鲜感,还是他们知道了这是不可能的事?

在导读中说到《彼得·潘》曾以儿童剧的形式在英国伦敦上演,在演到仙子中毒那一段时,彼得问观众相不相信那是仙子,相信就拍拍手。结果只有孩子们拍手,大人们都没有拍手。看来人们长大后的确会丧失童心,不然彼得为什么拒绝长大?这应该就是这本书最能让人深思的地方吧!

——四(2)班悦读小先生  马振翔

Copyright @ 2019 南京市幕府山庄小学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