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师说
说起«西游记»,想必不用我费口舌介绍,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也一定是其中孩子最熟悉的一部。其中的许多故事,相信没看过原著的孩子也能耳熟能详,头头是道。今天推荐这本书,因为我觉得它是孩子走向世界名著领域的大门。
作者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降妖除怪,祭宝斗法。作者将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造就了一个大象万千的神话世界,却又不同于传统远古神话,故事中处处有现实社会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那富丽堂皇、至高无上的天宫,就像人间朝廷在天上的造影;那等级森严、昏庸无能的仙卿,使人想起当朝的百官;扫荡横行霸道、凶残暴虐的妖魔,隐喻着铲除社会恶势力的愿望;歌颂升天入地、无拘无束的生活,也寄托着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整部小说在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在极夸张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
孩子看故事识人物,不免于“脸谱化”的特点,如提到孙悟空便是“嫉恶如仇”,提到唐三藏便是“慈悲心软”。其实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复杂、饱满、丰富,既有典型化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人性人情,富有市井气息,充满了真实感。就拿孙悟空来说,小说中又有别名叫“心猿”,一个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可谓是用心明确了,西天取经的旅途正是“心猿归正”的道路。悟空是中华文化中最典型的叛逆者形象,刚出世不久,便“不想受老天之气,不伏麒麟辖,不负凤凰管,又不负人间王位拘束,自由自在。”当他发现自己的寿命受管与阎王时,又拜师学道,习得本领,大闹阴曹,勾生死簿。后来大闹天宫,原因是“玉帝轻贤”,更是发出了“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极端强调个人价值的声音。大圣的形象是自我的,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但极端的自由超脱了规则的界限,就算是大圣也不免轻而易举地被击败。故事却没有结束,历经五百年的静心与取经路上的修心,铸造了更鲜明的猴王形象。他在取经过程中,任然保持着桀骜不驯的特点,作为一个皈依佛门的和尚,却还要把闯地府、闹天宫当做光荣历史夸耀;对于拘束、收管他的紧箍,则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还是一样的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向往自由,具有强烈的个性精神。但他毕竟不同于先前的齐天大圣,身上有着西天取经的使命。取经,是一种事业,亦是一种理想,为此理想,他不惜翻山越岭,擒魔捉怪,吃尽辛苦,排除万难,即使被人误解,也还是“身回水帘洞,心系取经僧”这种为理想的献身精神,也是悟空的重要性格特征。当然,在险恶的八十一难中,悟空更多是作为一个解除磨难的英雄出现的,在他眼里,没有过不去的险阻,没有降不住的妖魔,总能顽强拼搏,逢凶化吉,对机应变,智勇双全。悟空的这种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与其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个性精神相结合,成了一个有个性、有理想、有魄力的人性美的象征,呈现出独特的光彩。而事实上,他的那种英雄风采,正是明代中后期人们普遍追求的人性美,《西游记》以游戏之笔呼唤这样的英雄。
通篇《西游记》,塑造了很多这样丰满的形象,把物性赋予人,把人性赋予神,造就了一个真实生动,幻中存真的奇妙世界。阅读《西游》,体会华丽的语言之美;认识真实饱满的形色人物;见识瑰丽奇幻的磅礴想象;品味历久弥坚的传统文化。这本书是文艺史上的大师之作,更是中华文化的民族图腾。在其间肆意遨游,是学习,也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