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6 作者:俞蕾 发布时间: 2020-02-17 来源:本站
延时开学 阅读不止
2020年的寒假是一个特殊的假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战“疫”。根据省市区要求,学校决定延迟开学。虽然开学延时了,但是我校的青年教师们仍然每天坚持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从2月5日至今,青年教师俱乐部的成员《未来的学校》这一本书,下图就是“阅读防疫战”美篇发布一览表。可以看到,每天都有一位老师与大家分享她的阅读心得,不仅如此,每期还会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点评。下面就节选一些精彩片段。
精彩回放
分享人:俞蕾
在《未来的学校》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想,这就是每一个教育人始终坚持不懈的追求。
条条大路通罗马!出彩的人生有很多条途径去实现,其中,口头语言表达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社交能力!
我在班级内就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表达的平台——课前三分钟演讲+新闻播报交替进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语言环境,以表扬,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和表现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说,并启发其他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学习如何去说。
实践证明,舞台有多宽广,表演就会有多精彩,以班级为后盾,优秀的“演讲小先生”表现达到了预期。第一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结束以后,有不少学生跃跃欲试,想要加入到“演讲小先生”的队伍中来,给出的理由是:他可以,我也行!我也想试试!好像并不是很难嘛!我也想在语文课上让大家听到我的演讲……他们似乎忘记一开始班级招募“演讲小先生”时遇冷的情形了。学生说的欲望被激发、信心被点燃,朝着“阳光、自信、善学、乐行”的方向迈进,而这正是我校“励进小先生”的培养目标。
嘉宾点评
朱永新教授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在教育变革的需求异常强烈的今天,每位有梦想有担当的教育人都勇立潮头,奋力击楫,奔向最明亮的那方。在俞蕾老师的分享里,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她围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这一关键学习能力所做的大胆尝试,以及孩子和家庭全员参与,快乐实践,幸福收获的场景,体现了教育变革的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未来学校,需要的正是这种勇敢的突破,有益的创新。
疫情突袭,伟大的中华民族正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更让我们见识到知识的力量,因此,读书成为我们最好的抗疫方式。唯有凝聚星星之火,方可汇集勇敢和温暖,坚定信心和信念,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迎接新的春天。
——本期点评嘉宾:赵仁菊
分享人:盛月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未来的学校》这本书。孩子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本书给我们得以窥见冰山一角的机会。
在过去的几年,在努力成为专业的教师的路途上,我遇到过许多困难。比如说出黑板报。我认为我的班级里缺一个在这方面可以替我负责大局的人。可我一直没有物色到合适的人选。
在等待的时间里,有一个孩子进入到我的视线里。六一活动前夕,我由于手上的事情比较多,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安排班级庆六一事宜。黑板报的布置和班级活动怎么办?偏偏他那天课上小动作太多,说话也不控制,我怒火中烧,迫切想要给他找个事情罚罚他。冲动之下,我就说:“小磊,今年班级六一活动你来负责好了,要有黑板报和班级表演活动。”他愣住了,百般拒绝,撒泼打滚。我不同意,他怏怏地走了。那背影总感觉有那么一丝萧瑟与无助,我有点愧疚了……
第二天,他来找我,我正准备“收回王命”,他“啪”的给我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了许多东西,诸如:黑板报哪几个人一组,谁来负责排版,谁来动工,活动ppt哪几个人负责,节目谁来统计,食物怎么安排等等。怎么一夜之间就有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不愿意吗?我忍不住询问他原因,他微微昂起头说,开始时不同意是害怕自己做不到,可是他也知道老师不会同意拒绝,只能硬着头皮去做,结果发现同学们都在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自己,突然就觉得自己棒极了。
我为他小孩子的性格感到可乐,又有一点感慨。泰德在书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她们一生都在不断听别人告诉她们哪方面不行,她们会将这样的信念背在自己身上抗一辈子。”虽然我不说,但是,从前的我关注的更多的未尝不是他的缺点呢。要改!
终于,六一到来了,那天下午我们班的活动,用同学的话来说,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天下无双。有双人古筝弹奏,有双人古典舞,有相声小品,有科学小实验,有萨克斯吉他,更有高大上的沙画表演。PPT美轮美奂,黑板报也不遑多让,主持人有金话筒,每个人都有小零食。
一战成名!小磊成为我们班的MVP,每一次的班级重大活动我都不要操心了,全权托付,他就是最佳的选手。
嘉宾点评
我们的理想,不管怎么样,都属于未来,那是因为未来总留着什么给对他抱有信心的人。亦如每一位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学习是人的天性,从人类发展来看,正是学习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盛老师通过她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运用,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展示自己、成就自己!我们给学生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要明确一个目标,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挑战性任务,使其快速地融入进去,让其身上隐藏的实力变成决定性的优势。文中的小磊以其自身的能力让每一位老师惊叹。感谢慧眼识英才的盛老师给小磊确立了目标,正是这个目标,让小磊找到了真实的自己!这让我想到了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言: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本期点评嘉宾:田晓驰老师
分享人:吴震寰
“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这是《未来的学校》这本书里的一句话,也是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这本书中,提到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今年,我们的祖国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许多省市的中小学都不得不延迟开学,为了不延误孩子们的学习,也纷纷采取了新的教学模式,我想,这是当前形势下的“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教学形式进步的一个契机。
在重大疫情面前,说到新的教学方式,每个地区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试想,如果在平时,咱们就能多一些开拓创新的意识,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是不是就不会那么慌乱呢?
其实,通过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事件,我们还发现,有些培训机构已经在这场“战役”中被淘汰,而有些培训机构却能屹立不倒,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学而思,它的应急能力就很强,因为它早早就开始使用独具自己特色的网校。还有众所周知的VIPKID,它使用的是在线青少儿英语,孩子在家就能学,又何惧外面“风雨飘摇”。我们发现,一些在平时就不随波逐流,敢于创新的培训机构,才能真正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而许许多多的中小学、幼儿园,可以说它们集聚了许许多多出色的老师,如果大家在平时也能够胆子大一点,创意多一点,动作快一点,再将自己的想法与新兴软件相结合,也许面对各种不可抗因素的时候,就能够更从容。
说到这儿,很多老师不免担忧:学校和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就非常繁重,教学模式创新的重担也不能全都托付给一线的老师吧。的确,《未来的学校》这本书中的校长斯潘塞就说了:“技术这个东西会让老师们有所畏惧,因为技术意味着大量的培训。”所以,学校不妨大胆一点,把“掌握技术”这项职责分配给学生,而学生的培训可以交给校外团队负责,这样一来,学生的能力就得到了锻炼,而教师也能在“技术”这个让人头疼的事情上得到学生的支持。学生们对各类APP进行评估,一眼就看出高下,他们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去了解世界发生的事情,可以负责智能黑板、ipad等的日常维护,可以自行搜索资源并将过程演示给其他同学,互帮互助,这种形式和我们幕府山庄小学的“小先生”制度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思想上,我们幕小已经走在世界前沿,只是缺乏相应技术的支持而已。
其实,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响应着国家政策,居家不外出的同时,也刚好可以静下心来思考。现在就是一个契机,我们每一个普通老师在众多优秀老师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是每个人提出的一个小小的点子聚集在一起,也许就有“聚沙成塔”的效果。备战疫情,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教育创新,我们也要齐头并进,互通有无。期待春暖花开时,我们的教育也能迎来繁花似锦的未来。让我们期待着,祖国早日战胜疫情!让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
嘉宾点评:
这是一本好书,书中有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导师一一享特。寰寰既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更是一位勤于思考,与时俱进的好老师:面对疫情,她由"学而思"未雨绸缪,以致今天能独树一帜,想到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开拓校外团队的钻研精神。在这新冠病毒肆虐之际,读了寰寰这篇文章既感欣慰,更觉茅塞顿开。
——点评嘉宾:窦灵芝老师
分享人:陈雅
疫情突袭,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也涌现了很多人很多事儿。这一切不就是是一本鲜活的教材吗?我在想:怎样才能用好这个“教材”,让孩子们有所收获呢?偶然间网上的一幅关于复工期间如何防范的图片吸引了我。这沟沟壑壑、条条框框的不正是现实中的思维导图、非连续性文本吗?现在每天媒体信息铺天盖地,疫情进展、专家访谈、防护知识等等。如何从这些众多信息中挑出有用的为自己所以用不正是孩子所要掌握的本领吗?随着返学时间的临近,我是不是可以给孩子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们试着创作关于学生版的防护知识图,让他们在创作既习得防护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只是我偶然间的一个想法,我相信老师们肯定会有更多的奇思妙招,让孩子们能在这场灾难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嘉宾点评:
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缺少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更难以升华所学的知识,导致出现了如“麻省理工学院”那样的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小雅是个勤学善思的年轻老师,她能从《未来的学校》这本书中,挖到了“一桶金”。她懂得:教育要回归生活,让孩子真实地去体验、去感受;教育要回归生命,让孩子有机会去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波澜。在这个严峻的疫情时期,她让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白衣天使们共同“抗疫”。
——点评嘉宾:毛善玲老师
分享人:张璐
学习不仅限于课本。奥巴马说:“我永远也不愿看到学校只知道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而不让孩子们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未来的学校》一书中,作者提到了美国的查尔斯顿学院,学校很会利用现有的一切东西,学校将一块土地改造成了花园,学生们对花园的建设和养护负有全部责任。
我们学校的一些举措和远在大洋彼岸的查尔斯顿学院不谋而合。我们开辟了一块种植基地,取名为“半亩方田”,其中有蒜苗、青菜、冬瓜、黄瓜、山芋、花生、西红柿等,学校还开辟了“果香园”,种植了枇杷树、梨树、桃树等果树。学校为学生们聘请了一位农业种植指导师,学生们一有空闲就向她请教如何种植,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了解了蔬菜的特点,还学会了如何辨别,劳动中处处有学问呀。
去年初夏时节,“果香园”里的枇杷成熟了,我们将枇杷采摘下来,还将枇杷叶收集在一起,为学校新设的“枇杷节”做准备。我们将学生组织在一起吟诵枇杷的诗句,学生们用稚嫩的笔画枇杷。枇杷叶也大有用处,我们给每个学生准备了香囊,准备了艾叶、薄荷、丁香、紫苏等,再指导孩子们将枇杷叶揉碎放进香囊里,学生们拿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香囊个个笑得合不拢嘴。然后再把收获的枇杷进行摆盘,大家共同分享美味的枇杷。
为了打响“博爱校园行”爱心义卖的第一炮,六年级的学生们不畏严寒,大大方方地来到校园门口,拿出“半亩方田”里的种植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向来往的家长和居民们售卖用于献爱心。学生们自主分工,有的收青菜,有的拔萝卜,有的叫卖吆喝,有的收银,有的打包蔬菜……他们的展位前被挤得水泄不通,没多长时间,蔬菜就销售一空。学生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学会了宣传和销售的小知识,得到了实践和锻炼,充分展现了幕小学子“阳光、自信、善学、乐行”的风采。
学校不仅利用空地开辟了“半亩方田”和“果香园”,在碧波荡漾的小池塘里还养了一群小鸭子。科学组的老师带着学生一齐动起来,编笼子、购鸭网、制饲料,很快就为鸭仔们安置好了新家。到端午节前,母鸭们下了近80个鸭蛋。学生们一边收鸭蛋,一边想着如何让鸭蛋变成美味的咸鸭蛋。找来大盆、冲泡盐水、放入鸭蛋,耐心等待,当时间流淌到端午节,我们的鸭蛋终于腌制成功啦!心灵手巧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根根彩色丝线左右穿梭,上下飞舞,编制出一个个五彩的蛋兜,将鸭蛋放入其中,“端午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泰德•丁特史密斯认为查尔斯顿学院极具创新意识,学校开设了户外课程专门教学生怎么用绳索打结,划独木舟。我联想到我们学校后山的山坡上建了攀爬墙,但体育课和体锻课上老师大多还是让学生在操场活动,有学生就感叹,不知道到小学毕业一共能玩几次攀爬墙。这是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攀爬墙的建设本来就是学校鼓励学生多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只把学生圈在操场上活动,不是无形中给学生设置了藩篱了吗?后来学校要求每节体锻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玩攀爬墙。学校不仅没有一起学生玩攀爬墙产生的意外,每次体锻课上都能收获一张张飞扬青春的笑脸。
嘉宾点评:
陶行知曾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因教育而发展。没有生活的教育是不能够育人的,很多书本知识与生活分不开。我们应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丰富的、规律的社会生活内容,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具备良好的品格。因此,学校教育离不开生活,学校教育应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张璐老师的分享,再现了我们学校有效地把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较好地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能力,正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全国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时候,幕小响应停学不停课的号召,我们的学生一边在网上学习,一边跟着视频动手实践,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本期点评嘉宾:王素香老师
分享人:王梦云
曾几何时,各大新闻媒体将中美教育体制进行对比,以抨击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而抬高美国自由民主而重视素质的教育理念。读罢《未来的学校》这本书,我才发现中美教育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也常常陷入相同的困境。美国的孩子也会为SAT的考试成绩而发愁,更会为一份优质的大学申请材料煞费苦心,可以说“名校等于成功”这样的说法在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同样大行其道。我们该如何改革这种透支童年又背离现实的教育体制,真正将孩子们教育成一名终身学习者呢?泰德.丁特史密斯以丰富的案例向我们阐释了21世纪的学校应是怎么样的,而其中PEAK学习原则令人印象深刻。
在幕府的日常教育中,我们也在默默灌输类似PEAK原则这样的素质教育。我们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既要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又要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在上一届的毕业调研考,我们考出了全区第二的好成绩。这样的高排名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只懂得成日埋头苦干,相反我们学校开展了各色各样的活动,譬如端午小鸭蛋、枇杷节、拉丁舞表演等活动,营造诗意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未来,我们会继续坚定教育初心,将PEAK学习原则更好地与日常教学相融合!
嘉宾点评:
这篇文章介绍了PEAK的含义以及重要性。结合书中具体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创新型的教法和学法,教师的角色正在改变,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写,不再拘泥于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而是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探索未知。学生的学也在改变,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尽管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孩子正是在不断的困难中成长起来的,教和学两方面的转变,让孩子们有了更多动口动手的机会,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点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最后文章的末尾,作者结合了自己学校的例子,谈到了PEAK原则在我们校园中的具体体现,给人以启发。
——本期点评嘉宾:周蓉老师
温馨提醒
防疫小贴士来啦!
幕府山庄小学温馨提醒您:
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集,
共同抗疫,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