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4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幕府山庄小学 发布时间: 2024-02-21 来源:本站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教师而言,阅读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寒假期间我校再次开启了教师共读之旅,《未来的学校》阅读小组开展了个性化的阅读分享。
王佳婧老师
翻开《未来的学校》一书,一下子就被其中真实的案例以及作者的深思所吸引,它不同于以前阅读的教育书籍,充斥着大量的理论,它以作者的亲身采访让我们看到了走在教育改革路上的同仁。老师应该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批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其中极具创新意识的查尔斯顿学院的创举尤为让我眼前一亮,学校将一小块土地改造成花园,让学生们对花园进行建设和养护,在开展园艺活动的同时渗透各类知识,培养学生的人生技能。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艺术、发明、学习体验,还是未来的发展道路,我们手中都掌握着太多的可能性。只有跳出限制思维的盒子,我们才能在无限宽广的空间里纵情驰骋。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时就必须结合当下实际,依据学生的需求,不再故步自封。
赵仁菊老师
朱永新教授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在教育变革需求异常强烈的今天,每位有梦想有担当的教育人争相勇立潮头,奋力击楫,努力奔向最明亮的那方。以《未来的学校》为例,源自美国50个洲,200所学校的深度探访,洞悉未来学校的PEAK特质,给了我们更多贴地飞行的有趣思考。放眼周边,我们的很多老师正在围绕提高学生的关键学习力做出各种大胆尝试,甚至调动家庭全员参与,一幕幕快乐实践,幸福收获的场景,体现了教育变革的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未来学校,需要的正是这种勇敢的突破,有益的创新。慎思让我们更加笃行。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一场场严峻的考验中愈挫愈勇,改革复兴,正是因为知识的力量赋予我们大智大勇、善谋善能,因此,读书便是我们最好的修行。唯有凝聚星星之火,方可汇集勇敢和温暖,坚定信心和信念,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迎接新的春天。
吴丽老师
本书开篇就向读者呈现了一种令人窒息的两难选择的境地,一种是是拘泥于过去不肯自拔的传统教育体系,另一种是正在不断塑造未来走向创新的世界。这也让是读者也同样是教师的我陷入深思。
书中提到的案例也是真实生动的,就比如作者把艾森豪威尔高中形容成蹬着轮子转的仓鼠,我们每天的教育情形又何尝不是如此?其中的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询问两个孩子哪个学科最有意思,结果一群孩子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作者看到其中有几个孩子在上高阶西班牙语课,以为孩子的爱好就是如此,就脱口而出一句西班牙语,结果没有人能听懂”。这个场景说明孩子并不是真正对其感兴趣而学习,也不会花时间去研究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学科,在他们看来能让他们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科才重要。这些其实都是当下我们也存在的现象与问题。但这些问题是有解决之道的,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令人振奋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去作出改变,关键是要行动起来。也期待自己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迎接不同的挑战,不断实践改变。
何妍老师
《未来的学校》告诉我们,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其次,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除此之外,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最后,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教育将打破传统,更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未来学校的畅想,非常有可能会实现。在未来,我们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张清老师
从书中,我可以看出,作者欣赏那些富有创造力的老师,因为他们的课程让学生有目标感,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关键能力,学生能充分地自主学习,学生能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这就让我有种感觉,这不是跟我们现在在研究的“深度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我们所倡导的课堂,就是希望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先是产生疑问,然后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个疑问;再上台进行交流、展示,对每个小组展示的内容再进行整合,最终形成这节课的知识体系。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尽我们所能去开发学生的内在的潜力。比如,我在课堂上,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说,一个孩子发言完了,我会让另一个孩子去重复;我可能还会让同桌互相说;我还会去追问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如果遇到了一些超出我能力的问题,我也会让学生回家去百度,下节课再进行交流。但是可能我的教学经验还不足,对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还把握不到位,流于形式和表面;孩子们的深度学习发生的还很不够。这是我需要进行思考的,怎样让我的教学能够更加深入。
郭娜老师
书中说到“要给孩子一些事情去做”,幕小“1+6”学习共同体正是让孩子当教学的小主人,让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并在过程中收获着学习的真正本质。在这个共同体中由一名小组长带领6个成员共同制定小组公约、商定学习目标、相互讨论问题、督促作业质量、认真总结反思。是啊,从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切切实实看到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都有事情做,显然已经摆脱了“谁是好学生、谁是学困生”的束缚,每个孩子的特性在共同体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从孩子们的书信中可以明确的感受到他们在共同体中得到了成长,收获的不仅是丰盈的知识,更收获了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公平公正、互帮互助的精神力量。
王军华老师
在《未来的学校》这本书中,学校变成了“学习中心”。“学习中心”的基本长相——就是校园还在,但是变成了学习中心,而且不是学生的唯一去处;老师还在,但是变成了指导者和陪伴者;课程还有,除了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之外,更多的是个性化的自选课程。未来的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学习要回归生活,会把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书中为我们梳理出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路径,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并非是把所有的愿景都放到明天,而是需要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从思想上去重新定义教育,从意识上去重新刷新教育,从点点滴滴的言行上去践行教育。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幸福和完整可言。
陈娟老师
为了探索一个问题的答案,泰德丁特史密斯历时一年的时间,走遍美国50个州,访问200多所学校,总结出了未来学校应该培养孩子PEAK原则,即目标感、必备能、自主性和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孩子们的未来。看完这本书,你会对自己的教学成果、教学的知识效果进行深刻的反思,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确了我的教师路,明确了我的发展方向,朝着什么方向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确定了自己做一个好教师的信念。
张弘老师
未来的学校是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中心也就是现在的学校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学校,共同构成学习社区。未来是考虑选择一部分学校做成完全特色化的学习中心,一个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进行学习,学分打通,教师也可以跨越这些学习中心进行指导,整个的学习是一个更开放的系统。本质上的自主是未来学习中心的根本特点,是从传统学校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真正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目前尽管很多地方讲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但其实所有的过程并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学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作息时间等等,未来是去标准化、个性化、弹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所以一切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秦怡老师
未来的学校一书中说:“当我看到教育与创新世界之间的鸿沟,我就意识到,我们正在将孩子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失败者,培养他们去从事低水平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人工智能所要击溃的目标。”标准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生活,更不可能让孩子更好的迎接未来。那么在人工智能变革大浪潮下,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学习。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成长看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误以为一旦离开了学校,就可以不学习了。但成长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一个学习中心,或者学习同一种课程的父母,彼此之间都是天然的最佳学习伴。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更是未来教育最显著的特征。
读书是最美的姿态,幕小教师在与书同行的旅程中,一路采撷教育智慧,且读且思,且思且行,不断推进自身专业成长。未来让我们一同浸润一身书香,在阅读中成长,做有思想有温度的教育人。
图文:郭娜
一审:赵仁菊
二审:戴春霞
三审:毛小雷